top of page
Recent Posts






Archive
Tags


分辨手痛真正原因
經常重複使用手機、電腦、提重物等日常生活動作,容易導致手痛,但讀者應如何分辨手痛原因是肌腱勞損,或是頸神經壓迫所致?上肢部位若只發現單處疼痛,通常會先聯想到肌肉、肌腱、韌帶、滑囊等軟組織疾患,但若有一處以上疼痛,則須考慮會否與頸神經受壓迫、肩背肌肉的肌筋膜疼痛症等有關。
今期介紹幾種常見的手痛成因,首先是「媽媽手」。症狀包括︰手指握拳時將大拇指放在掌心,或往尺側(小指側)彎曲、轉動手腕時出現疼痛,壓迫到手腕橈側突起時,也會引發疼痛,痛楚感覺有時甚至蔓延至遠端手指或近側上臂。若經常握手、提重物、長時間手腕握緊維持彎曲姿勢,及反覆做手腕彎曲伸直的動作,都易造成此類肌腱發炎的「媽媽手」問題。
另一極為相似的病症是「扳機指」。扳機指症狀主要包括︰手指節的關節或手掌的關節突然變得僵硬、腫脹,無法順利屈曲伸展。按壓時有明顯疼痛。在用力彎曲時,還會有「喀嘞」聲響或疼痛不適感覺。患者的手指無法完全彎曲,必須以另一隻手協助,才能伸直。
若有持續的手腕疼痛,可能是患上「腕管症候群」。此症以拇指、食指、中指及無名指靠拇指的痠麻或灼熱刺痛感覺為主要徵狀。通常


五十肩是甚麼?預防,治療與復健!
五十肩是一種會嚴重影響日常生活的關節疾病,好發於 40-60 歲的中老年人,尤其是女性。由於好發年齡為中年之後,所以在日本俗稱為五十肩。其症狀為肩關節各方向活動受限,尤其是外展、外旋、後伸、及背手等動作發生困難,導致手無法高舉過肩;或活動、高舉時肩部疼痛,如拿高處物品、搭車拉吊環、曬衣、梳頭、扣背扣及拉背鏈困難等,還會影響到睡姿。五十肩的預防、治療與復健的關鍵,是多做肩關節的伸展運動。 五十肩的簡介
國外稱五十肩為 Frozen shoulder (冰凍肩),醫學上稱之為沾粘性關節囊炎 (adhesive capsulitis) 或肩關節攣縮 (shoulder contracture),其問題為肩盂肱骨關節 (glenohumeral joint) 周圍的結締組織,變得發炎及僵硬,而大大限制了行動以及引發慢性疼痛。患者會有肩關節疼痛、肩膀僵硬、活動範圍受限等症狀,疼痛度通常是恆定的,但夜間及天氣寒冷時、進行某些運動、或在顛頗路面行動時會加劇其痛感。疼痛的範圍往往會放射到上臂或頸部等區域,使得肩關節運動量減少,嚴重時,可能無法移動肩膀。雖然許多


行路時腳前掌先落地可減痛症!
走路時腳踭先落地或八字腳等姿勢,均可引致腳痛、膝痛,甚至腰痛。伸展治療師指正確走路姿勢應盡量腳前掌先落地,然後才落腳掌,最後腳踭輕輕着地,一般人鞋踭磨蝕嚴重,反映走路時腳踭過度受壓。多伸展腳部筋膜及強化肌肉,可避免步姿出錯,減少痛症。
記者:梁麗兒
若留意身邊人的走路姿勢,不難發現不少人習慣腳踭先落地。腳踭、拇趾位置為受壓點,易因勞損引致「起枕」。伸展治療師表示,腳前掌較多脂肪,猶如腳部的Airbag(氣袋),有保護及避震作用。走路時前掌先落地,可減輕衝擊及較穩陣。
惟腳踭脂肪較少,如經常腳踭先落地,會對身體產生3至4倍的撞擊力,並傳送至膝部及髖關節,可造成長期勞損,導致腳踭痛、足弓痛及扁平足等問題。相反,若前掌先落地,因肌肉和筋膜自然鎖緊腳部,比起腳踭先落地,較少出現扭傷及拗柴等風險。
治療師指出,正確的走路姿勢應是先提起大腿,腳尖近尾趾位置先着地,然後拇趾位置落地,再落腳掌,最後腳踭以蜻蜓點水的方式輕輕着地,步姿宜輕盈,腳步要放輕。不少人常受膝痛或腰痛等痛症困擾,其實也與步姿出錯有關,腳踭如先落地,腳部左右擺動的幅度相對較大,有機會


長期站立 腰椎滑脫風險增
腰椎滑脫(Spondylolisthesis)這種腰痛徵狀,通常出現在50歲以上人士身上,女性患上的機會比較高,原因是受到懷孕生產等因素影響,使到關節強度較弱。 不過,早前卻有位只有24歲的女性來求診,她感到腰痛、腳痛,證實患有腰椎滑脫。她從事售貨行業,工作需要長時間站立,因而影響腰椎健康;再問過往病歷,她說多年前已有間中腰痛問題,但一直沒理會,原來她是跳彈床運動員,中學年代接受過5年訓練,表現理想更差點獲選為香港代表隊,可是因為要應付學業最終放棄了。
腰痛劇烈
腰患便是由當年開始,那時候她沒有熱身便上彈床練習,經常跳高跌低,做出各樣扭動腰肢的動作,日積月累下使腰椎逐漸出現滑脫。後來工作需要站立,加重關節負擔,腰椎長期受壓,終令腰痛劇烈。
腰椎共有五節脊骨,腰椎滑脫是指腰椎的其中一節脊骨順着下一節脊骨往前移位,這情況有機會造成馬尾神經壓迫或神經線拉扯,引發腰痛或坐骨神經痛的徵狀,痛楚可延伸至臀部及大腿後側,使雙腳乏力。患者會感到腰痛、腳痛,甚至小便失禁,行路動作因此變得遲緩,大大影響日常生活。
慎選上班鞋
這位年輕女患者,證實是腰椎第五節向

輕鬆小運動KO坐骨神經痛
資料來源:太陽報 腰痠背痛是現代都市人的普遍問題,當中有些人腰或臀部出現痛楚,便以為自己患上坐骨神經痛,但事實上卻可能只是腰肌痛。其實坐骨神經痛只是痛楚的統稱,而不是一種病症,引致坐骨神經痛的原因則有幾種,必須了解清楚痛楚的成因,才能對症採取治療方法,以及進行一些紓緩動作以減低痛楚。 坐骨神經痛患者會因為痛楚而引致坐立不安,久坐或久行也會出現疼痛。 由腰痛到落腳
一般來說,坐骨神經痛是一種痛的感覺,是神經線受到壓迫所引發的病徵,而不是病因,患者通常會感到腰椎第四至第五節開始出現痛楚,一路伸延至盆骨、髖骨、大腿、小腿以至腳跟。註冊脊醫伍兆聰指,患者通常會感到腰椎至腳麻痹刺痛,又或一邊下半身感到乏力,如果長時間不理會,最嚴重或會令整條腿失去知覺,不過,這種情況則較為罕見。伍兆聰說:「由於坐骨神經用以控制雙腳活動能力,因此痛楚會延伸落腳,坐骨神經痛本身只是痛楚的感覺,背後的原因卻有很多。」 常見原因各不同
最常見引起坐骨神經痛的原因,包括腰部椎管狹窄症及椎間盤突出兩種,伍兆聰指出,腰部椎管狹窄症多數出現於50歲以上人士身上,患者因為腰部脊椎的老化或骨質


手機「低頭族」 不單止損害頸部,並會禍及四肢!!!
真係唔好由朝到晚都掛住低頭玩電話!切勿過度! 自手機普及化後「低頭族」隨處皆是,有神經外科醫生警告頸椎退化有年輕化趨勢,不少20多歲年輕人已呈40歲狀態。長期低頭令頸椎承受重量達60磅,比正常多出6倍,為一時玩樂而導致椎間盤突出,最嚴重更會影響四肢活動。
頸椎支撐頭部和保護脊椎神經,正常呈C型向前微彎。有美國研究指當人直視時,頸椎承受10至12磅重量,當低頭使用手機或平板電腦,頭部彎至60度時,頸椎承受重達60磅重量。
嚴重者失活動能力
長期低頭會形成骨刺,而當頸椎軟骨勞損後會向外壓住神經線,會形成椎間盤突出。神經外科醫生鄭建明指:「嚴重個啲可能手痺腳痺、四肢活動受影響,或者將來會失禁。」
他指一般40至50歲的人才出現頸椎退化,惟近年因椎間盤突出而求診的年輕人大增,最年輕的個案為約18歲。有一名21歲女學生平日沉迷手機,有天突然頸部僵直劇痛而未能郁動,經檢查後發現頸椎第5和6節椎間盤突出,經治療後好轉,惟鄭醫生指她的頸椎情況早已嚴重如40歲的人。
勿啪頸應早求醫
他指現時約10宗個案,有1人需接受手術,一般情況下消炎藥物


伸展運動究竟應該幾時先做呢?
[伸展運動] [伸展運動] 每當提到伸展運動,很多人都以為伸展運動只是運動前的「指定動作」:用兩分鐘拉拉大腿、轉轉肩膀便可做幾小時的運動;也有人誤以為伸展運動是肌肉疲倦或痠痛才去做,而不知道伸展運動應該是肌肉出現疲倦或痠痛「之前」做的。
香港人工作時間長,而且很大機會要維持一個姿勢相當長的時間。例如使用電腦、電話等。再加上欠缺運動,因為姿勢不良而引致痛症的患者很常見。除了調整脊椎錯位外,針對性的伸展運動對復元也有非常大的幫助。到底伸展運動有甚麼好處呢?
首先,伸展運動可以增加活動幅度和肌肉彈性。當我們年紀漸長或長時間停留在同一位置,我們的肌肉便會愈來愈短、關節活動幅度減少。以上問題會令我們身體活動減慢、平衡變弱、活動不協調、動作不暢順甚至令肌肉受傷機會增加。很多人更因此而令生活受影響。
長時間的肌肉繃緊更可引致姿勢不正,長時間姿勢不正會引致痛症。原因是某些肌肉會因不良姿勢而變得緊張和勞損。伸展運動可以把緊張的肌肉放鬆,從而令姿勢得到改善,亦減輕因姿勢不當而引起痛症的機會。多做伸展運動除了可以增加肌肉的彈性之外,也可增加血液循環。血液循


現今很多香港人都會有一兩種痛症,你又會有邊度痛呢?
[長期痛症認知行為治療] 慢性/長期痛症常見問題:
1.
甚麼是慢性痛症?
慢性痛症通常指痛楚持續超過三個月。
2.
長期痛症佔香港多少人口?
據2002 年一項本地調查報告,10.8% 香港人口在接受調查前的12 個月內曾患有超過三個月之痛症。
3.
長期痛症那些種類最普遍?
本港人口最常見的痛症種類為頭痛、關節痛、腰背痛、肌肉痛及神經痛。另一項調查顯示,轉介往痛症診所接受治療的最常見痛症為肌肉筋骨痛 (46%) 及神經痛 (27%)。
4.
慢性痛症如何影響個人?
據調查發現有以下之影響:
70% 患者的日常生活 / 活動會受影響。
38% 患者工作受影響,很多都要申請病假。
71% 患者均有焦慮或抑鬱,或兩者都有。
47% 患者有中度至嚴重程度的焦慮症。
43% 患者有中度至嚴重程度的抑鬱症。
患者的情緒及睡眠也受到影響。
患者的生活質素相比正常人士嚴重受損。
很多患者的自信都比較低。
5.
慢性痛症的原因是甚麼?如果找不到原因,是否意味我的痛楚是不真實?
當病人因痛楚而看醫生時,醫生會為病人
bottom of page